顯示你的文化品位!

9月
02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蘇萱秋


國際藝術大觀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心靈源泉古箏 - 心靈清泉

無論如何,你不必成為洛克菲勒,才能用藝術品裝扮你家的牆壁。如果你家牆上掛了藝術品,現在你一定會覺得有必要仔細看看這些作品,然後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掛它們,因為很可能「你掛什麼畫,你就是什麼人」。當然,也可能不是。—— 導讀
書 畫
收 藏
+
你家掛的書畫檔次,顯示你的文化品位
儘管赫伯特的年收入從未超過23000 美元,但他們在50 年間收藏了將近五千件藝術品。並非要成為洛克菲勒,才能收藏藝術品。
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被工薪階層出身的沃格爾夫婦(Herbert &Dorothy Vogel)用50 年的收藏人生詮釋得淋漓盡致。這對看上去十分不起眼的夫婦過著極簡樸的生活:住在紐約一個租來的四十多平方米的公寓里,去便宜的社區餐廳和中餐館吃飯,從1970
年代之後就不再去歐洲旅行。丈夫在郵局工作,工資用作購買藝術品;妻子是圖書管理員,收入負責生活開支。儘管赫伯特的年收入從未超過23000 美元,但他們在50 年間收藏了將近五千件藝術品。
這些多為極簡主義和觀念主義的作品占據了整個公寓,包括天花板和衛生間,他們不得不把越來越多的作品放在床下。這對身材嬌小的夫婦每天都穿行在藝術品中,他們的愛貓在上面輕輕行走,水缸中的烏龜常常抬頭觀望來來往往的藝術家客人。1990 年,美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接受了沃格爾夫婦捐贈的2500 件藏品,把他們從擁擠的屋中解救出來;但接下來的20
年裡,他們又把新買的藝術品裝滿了房間。「他們真的很貪婪,感謝上帝,他們如此貪婪!」在關於沃格爾夫婦的紀錄片中,藝術家琳達· 班格里斯(Lynda Benglis)感慨。
在美國,像沃格爾夫婦這樣對藝術品極其「貪婪」的工薪和中產家庭也許不多(相比藝術品,跑車無疑更有吸引力),但是這些家庭的藝術消費和收藏卻很普遍。根據《TEFAF 全球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2013 年美國藝術市場的銷售額達到180 億歐元,是世界第一大藝術市場。買主並非全是富豪,其中美國工薪家庭和下層中產家庭(家庭年收入在1 萬美元至10
萬美元之間)所占比例約為33%,上層中產家庭與一般富裕人群(家庭年收入在10 萬美元至100 萬美元之間)為31%,中產家庭的藝術消費對本土藝術交易市場的良性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保守估算,目前美國上層中產家庭收藏總價值已超過六百五十億美元。
沃格爾夫婦的經歷告訴我們消費與收藏藝術品不只是富人的遊戲,藝術也可以與普通大眾的生活發生直接聯繫。事實上,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從來都是如此緊密。如今我們把過去一百五十多年中創造的藝術品陳列在博物館裡,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們曾經懸掛在私人住宅中。比如,奧賽博物館和大都會博物館中頗受歡迎的法國印象主義作品,很多年前人們買這些畫作大多是為了裝飾自己的房屋,而這些作品多半是反映都市生活的。
隨處可見的家庭照片並不只是反映了家庭紐帶的緊密關係,同時也反映了現代家庭的脆弱性。
家庭中的藝術可以在何種程度上反映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自己,需要走進人們家裡去尋找答案。在美國人的家中,人們在牆上和壁爐上方懸掛或者擺放什麼作品?這些作品和階級、收入、地位、居住地、家庭觀念有聯繫嗎?人們選擇某一類型的作品時,如風景畫、肖像畫、抽象藝術、「原始」藝術,又有怎樣的考慮? 20 世紀末,美國社會學家大衛·哈勒(David
Halle)教授在紐約曼哈頓做了一個為期多年的研究,走訪了160 戶紐約上層中產家庭和工薪家庭,希望回答這些問題。
社會科學的諸多文化批評理論都認為藝術是地位的象徵、意識形態的反映;另一種更為盛行的理論則由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認為藝術是一種文化資本,宰制階層依靠積累文化資本來維持階級結構。然而,哈勒教授的研究結果向這種理論發出了挑戰。
哈勒教授在其著作《內視文化:美國家庭中的藝術與階級》(Inside Culture: Art and Class in the American Home)中得出結論:無論社會地 位如何,人們的家裡幾乎掛著相同類型的作品——靜謐的風景油畫以及家庭照片,連安迪· 沃霍爾的作品都不受待見。策展人、藝術經理人、批評家對這些購藏者的影響極小。
哈勒教授的研究表明,風景畫是最流行的種類,在其研究的這些家庭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作品是風景畫,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都市人對寧靜大自然的嚮往。這樣的傾向可以通過另一組數據體現出來——在所有的349幅風景畫中,只有兩幅畫面是喧鬧的(這兩幅畫各有特殊的故事),其餘的都極為平靜安寧。
「人們喜歡寧靜的鄉村環境,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這是一種逃避工作和上下班交通擁堵帶來的煩躁的很好的方式。」哈勒教授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對這一現象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此外,與傳統的風景畫相比,現當代美國風景畫中人物較少。在工薪家庭購藏的現當代風景畫中,只有1% 的作品中出現了人物,而上層中產階級家庭中的現當代風景畫中,也只有25% 的作品裡有人物。哈勒解釋道,美國現當代風景畫代表了各階層理想中的生活狀態,這無疑受到「市郊化」(suburbanization)生活的影響。這樣的一種趨勢也反映了20
世紀人們的藝術品位。書中一位工薪階層受訪者說:「當你去鄉村的時候,誰想看人啊。」
隨著風景畫中人物的逐漸減少,美國人家中的家庭照片越來越多。由於攝影的崛起,家庭照片幾乎成了千家萬戶的必備裝飾。而前幾個世紀十分流行的肖像畫卻在減少。人們開始責怪攝影,說攝影在幹掉現實主義之後也幹掉了肖像畫。在受訪的4 個小區中,分別只有45%(市內上層中產)、20%(郊區上層中產)、15%(市內工薪階層)和10%(郊區工薪階層)的家庭中有肖像畫。著名藝術史家邁耶· 夏皮羅(Meyer
Schapiro),認為肖像畫沒落是新觀念造成的結果,不應歸咎於攝影技術。現在人們認為肖像畫過於「自我中心」,哈勒教授則表示這種觀念反映了美國社會中「隨意性」(informality)逐漸取代了「正式性」(formality)。
更令人意外的是,哈勒教授認為隨處可見的家庭照片並不只是反映了家庭紐帶的緊密關係,同時也反映了現代家庭的脆弱性。「可移動的家庭照片允許離婚和再婚的可能性,這些情況都會造成較快的家庭成員的更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化風格」越來越普遍,美國家庭中原先盛行的牆紙逐漸退出舞台,此後白牆開始成為主流。為裝飾白牆,人們開始購買一些抽象藝術作品。在受訪家庭中,上層中產家庭有相當一部分掛了抽象作品,而工薪階層基本沒有此類畫作。追隨「文化資本」理論的人通常會認為上層中產家庭購買抽象作品是其身份、地位和品位決定的,但哈勒教授的研究結果否定了這樣的假設。
在藏有「原始」藝術的家庭中,66% 的民主黨人認為「原始」藝術與西方藝術「一樣、平等」;而60% 的共和黨人則從一定程度上對「原始」藝術有所貶損。
據研究,人們喜歡抽象藝術的原因包括幾個維度:不管社會背景如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喜歡抽象藝術作品是因為其裝飾性,或因為抽象藝術與其房間其他家居匹配,比如線條和顏色與客廳中的沙發相襯,在他們眼裡抽象藝術與所謂的「上流文化」關係不大;一小部分人表示抽象作品可以激發他們的想像,聽起來這一點與文化資本有著很大的聯繫,但很多受訪者同時表示所激發的「想像」是海洋、波浪、白雲、山川與草地這些典型的風景意象,喜歡抽象畫的心理動因很可能與喜歡風景畫之間有著交叉和重疊。人們喜歡抽象畫的原因是多樣的,很多時候與每個家庭的空間環境有關,儘管有些人在客廳中懸掛抽象畫的確是為了展示自己有品位、有文化。
政治在美國家庭的藝術收藏中也扮演著十分有趣的角色。20 世紀見證了「原始」藝術(或稱「部落」藝術)的崛起,尤以非洲藝術最受歡迎。在受訪家庭中,上層中產家庭對「原始」藝術最熱衷,58% 的家庭藏有該類藝術。在藏有「原始」藝術的家庭中,66% 的民主黨人認為「原始」藝術與西方藝術「一樣、平等」;而60% 的共和黨人則從一定程度上對「原始」藝術有所貶損。
最後讓我們把目光移向美國非裔中產群體。美國的另一位社會學家帕特麗夏· 班克斯(Patricia Banks)對紐約和亞特蘭大的100
位非裔中產藝術收藏者做了調查,研究後得出結論,非裔中產家庭的藝術收藏在種族方面強調合法性和正確性,基本局限於非裔敘事。比如這些家庭中藝術品的主題往往源於非洲民間藝術,極力避免有爭議的作品。部分白人中產家庭會關注妓女、皮條客和黑幫這類題材,非裔中產家庭一般對此敬而遠之。像其他少數族裔中產家庭一樣,他們的藝術收藏十分保守。
無論如何,你不必成為洛克菲勒,才能用藝術品裝扮你家的牆壁。如果你家牆上掛了藝術品,現在你一定會覺得有必要仔細看看這些作品,然後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掛它們,因為很可能「你掛什麼畫,你就是什麼人」。當然,也可能不是。
作者:方軍
- E N D -
國際藝術大觀
第1825期 —— 你家掛的書畫檔次,顯示你的文化品位!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國際藝術大觀》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QQ:1762239581 主編微信:artsooo
國際藝術大觀 ID:gvi-art
旗下品牌
收藏國際 ID:shoucanggj
藝術道 ID:yszdao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延伸閱讀

越核對史料越弔詭

為埃及贏得22年和平

十二星座之是誰在後面搞小動作?有圖為證

花燈璀璨迎元宵

有貓咪的陪伴是件多幸福的事兒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