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諾威滿分博士一開口,治好了我多年學琴雜症


4月
25
2022

舞台上

是眾人矚目的鋼琴家

是德國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的滿分博士

舞台下

是輕松幽默的大男孩

是富有愛心的吸貓人士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鋼琴家王笑寒

“一切都在自然地發展著”

Q

A

&

1.您多大開始正式學習音樂呢?您覺得幾歲開始學鋼琴最合適?

我是從5歲開始學琴的。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個絕對規定現在的琴童起步普遍比較早,我聽說過不少學生從3歲多、4歲就開始學琴了。

然而這都不是絕對的比如我國非常著名的鋼琴家傅聰先生,他就是比較晚才開始學琴的,但這並不影響他取得的卓越成就。不過話說回來,我們所謂的“童子功”,確實越早開始訓練,效果越好。

Q

A

&

2.您12歲就進入音樂學院附小,從一開始父母就想讓您走專業道路嗎?

我當時師從金愛平老師,金老師是星海杯比賽的創始人之一,作為他的學生,我也在這個賽場上成長。我先後參加了幾次星海杯業餘組的比賽,最終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這對我來講是一個轉折點。

當時的評委—鮑惠蕎老師對我父親說:“這個孩子很有才華,是不是可以考慮讓他走專業道路呢?”我爸爸聽取了各位專家的意見,覺得我在音樂上還是很有潛力的,於是我們下定決心,備考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很幸運,我順利考取,成為金老師的專業學生

Q

A

&

3.為什麼選擇去德國漢諾威留學?

其實我去漢諾威學習就跟我走上附小的專業道路是一樣的,都是水到渠成之事。選擇去漢諾威留學,與我當時參加的一個在慕尼黑舉辦的國際比賽有著直接關聯,當時我17歲,正在中央音樂學院讀附中,師從周廣仁先生。

我在周先生的帶領之下,有幸參加了這個國際比賽,這個賽事在歐洲有很大的影響力,評委陣容也相當強大,當時任教於德國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的阿裏·瓦迪先生也在現場,阿裏·瓦迪先生非常欣賞我的演奏,於是周先生就把我“送給”了阿裏·瓦迪先生

我是97年參加的比賽,98年很自然地就去到了漢諾威留學。所以我覺得我的音樂道路,都是很自然地在發展著

Q

A

&

4.俄派鋼琴家都很注重發力放松,泛音的控制。而德國鋼琴學派聲音紮實堅硬。這種說法是真的嗎?不同學派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我其實並不太認同所謂的“學派”概念,當然每一個國家的鋼琴家彈琴都會有不同的風格和傾向性。現在活躍在一線舞台上的一些德國鋼琴家也是在俄國鋼琴家那裏打的基礎。

在施納貝爾,季瑟金等很多偉大的德奧鋼琴家之後,已經不存在所謂的德國學派了。當然俄國有著非常深厚的鋼琴基礎,很多偉大的俄國教育家在鋼琴教學方面,有著非常鮮明的個人特色及創新。

他們比較注重大臂的運用及身體力量的配合,當然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注重手指訓練,俄國人對手指的訓練也非常嚴苛,這也是俄國鋼琴家聲音非常厚實的原因所在,但這絕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事情,因為技術總歸要為音樂服務。

說到這裏,我順便談一下樂感這件事。我覺得歐洲人的樂感與亞洲人的樂感相差很大,俄國的音樂教學還是以音樂為核心的,他們有著濃厚的音樂氛圍,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泡在歌劇院、音樂廳中,耳朵裏循環播放著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他的樂感怎麼會不好?

他們對民族音樂的理解,是深入骨髓、溶於血脈之中的,這種長在骨子裏的音樂感,是形成鋼琴家獨特個人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在技術層面上,我覺得各個國家、各個學派的界限已經比較模糊了,其實現在很多演奏家在技術訓練上都處於很高水平,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俄國,中國,每一個地方都有非常優秀的教師。

所以,綜合來看,我覺得眾學派之差更多體現在人文背景之上,而這才是決定著演奏家日後風格和水准的重要基點

“三點一線的生活,我難以承受”

Q

A

&

5.很多青年鋼琴家拼盡全力,想要成為職業音樂家。您明明已經有這樣的機遇,卻還義無反顧投身一線教學,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可能存在一些認知偏差。我認為從事教學並不影響自己繼續成為一個演奏家。其實,很多國外知名院校裏的知名教授,他們同時也都是活躍在舞台上的演奏家。

於我而言,我只是不太能夠接受完全是演奏的生活,我覺得幾點一線的生活,是有一點難以承受的。誠然,我能夠先後在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天津茱莉亞這樣國內頂尖的專業院校教學,還是非常幸運的。作為學院的老師,其實擁有很多演出機會,包括一些室內樂、獨奏的機會。

在我看來,這樣的生活方式對於職業音樂家來講,是更加充實飽滿的。我同樣非常欣賞,佩服那些只從事演奏的音樂家們,比如陳薩、王羽佳等等,他們都是現在活躍在一線舞台上的演奏家,他們沒有從事太多的教學工作。但我認為我們同樣都是職業音樂家,只不過是工作方式不同而已。

Q

A

&

6.您教出大量優秀學生,有些更是進入世界頂級音樂學院。您覺得什麼樣的孩子具有這種潛能呢?到底如何判斷一個孩子有音樂天賦呢?

這個問題很難用語言解釋清楚。天賦是很難定義的,在我看來,天賦更多指的是對音樂的敏感度,它包括很多方面,諸如:對音色和節奏的敏銳感知。

當然,所謂“良好的節奏感”並不只是說你可以准確無誤地跟上節拍器,我不認為能做到如機械般的精准就是好天賦。在我看來,有著良好節奏感的人可以真正體會並把握住節奏中的韻律感。

但天生就具備這樣素質和條件的孩子還是非常非常少的,這也就是我們在普遍意義上所說的有天賦的孩子。我有很多學生考入了世界頂級的音樂學院,但他們並不都是頂級才能,我總跟學生講,這個世界很公平,它給了你這個,可能就拿走了你那個。

比如說很多孩子非常勤奮刻苦,無奈音樂天賦就差了一些,可能他的音樂感覺並不是那麼敏銳,或者說他的節奏感天生就不太好。但我覺得很多方面還是可以後天培養和學習的。

我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被天賦這個詞嚇退了,並因此離開鋼琴,要堅信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後天學習和培養的

Q

A

&

7.您的老師都是知名的一流教授,包括您自己的演奏和教學也是有目共睹的。您覺得,優秀的老師有什麼標准呢?

何為一個優秀的老師?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為孩子找到精准的定位,能夠因材施教,能夠把握整體的教學節奏、制定優良的教學計劃,保證孩子健康、全面的發展。

要想做到這些,我覺得一個好老師必須要有非常廣博的知識,而且應該懂得如何教學,並且可以教授任何曲目,從巴洛克時期到現代時期的作品,都要熟稔於心。我的老師—阿裏·瓦迪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老師,他的知識非常淵博,通古實今,有著驚人的曲目量,簡直就“活著的圖書館”

我在跟他學習的過程中,演奏了很多冷門佳作,收獲頗豐。因此,我認為,一個鋼琴老師有著豐富的音樂庫存以及獨到的音樂品味,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他擁有一定的作曲經驗,就更好了,因為學生彈的曲子,我們不可能每一首都會,而這就需要老師有很強的風格駕馭把握能力以及快速的讀譜學習和分析能力。

“有些事,需要辯證看待”

Q

A

&

8.一流技術的鋼琴家未必樂感一流,您是怎麼看待技術和音樂感這兩個方面呢?平時教學中側重什麼?

這就是我說的這個世界總是公平的,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教師,有責任幫助孩子們查漏補缺,找到兩者間的平衡。從我的角度上來講,阿裏·瓦迪先生、周廣仁先生,都是我的榜樣,他們讓我認識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一個成功的老師,不應該是流水作業,教出來的所有學生都是一個樣,我希望我的學生都可以很優秀,最重要的是可以把他們自身的能力和潛力發揮出來,發揮到極致,這個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演奏鋼琴一定要具備頂尖的技術,但是這個技術並不是指手指跑多快,或者能夠彈多響,技術是一個綜合的意義範疇,包括對音色的控制,對踏板的精確使用等等,但技術始終還是要為音樂服務的,這樣說來,鋼琴只是工具,是用來表現與傳遞音樂的重要載體。

回到平衡技術和音樂感這個話題,我認為在因材施教的總體理念之下,兩者間不存在絕對的側重,比較科學的做法是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為他們量身定制獨一無二的教學方向和教學方法。好的鋼琴演奏源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音樂修養。

Q

A

&

9.現在很多老師批判傳統教材,如拜厄、車爾尼等系列教程。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傳統教材到底有哪些缺陷?您一般在學生啟蒙階段用什麼教材呢?

我認為傳統教材有它的優勢,我不教啟蒙學生,所以其實對啟蒙教材並不是非常了解,但我認為我們可以使教材盡量豐富,比如學生學到了299、740程度,可以在車爾尼的基礎上,輔助相關教材,美國、德國有很多新開發的教材,這些教材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發掘。

我非常希望,國內的作曲家能夠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多適合我國琴童使用的啟蒙教材。我一直都很推行中國作品,因為我覺得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講,理解莫紮特、貝多芬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相對來說,理解中國本土音樂更容易一些。

Q

A

&

10.您身為施坦威藝術家,多次為各大院校選琴。但國內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意識到樂器的重要性。如果是初學者的練習用琴,您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有什麼基本標准?

我覺得初學,只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鋼琴就可以了。現在市場上,鋼琴的品牌實在太多,但是從我的角度上來講,我可能還是會關注幾個大品牌,比如施坦威施坦威旗下的品牌波士頓,埃塞克斯等等、此外還有一些日本品牌,諸如:雅馬哈、卡哇伊等

這些大品牌,不管是在售後,還是在整個的質量上,還是有基本保障的。如果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允許,我覺得我們國家出產的像星海、珠江這樣的鋼琴也都是非常好,非常優秀的。

Q

A

&

11.有的老師非常樂於推薦學生出去比賽,有些則比較隨緣。您覺得比賽等音樂社會活動是教學中必要的嗎?

我自己很不喜歡比賽。首先,我覺得音樂很難衡量對錯,音樂不像體育或者數學,存在明確的是非正誤。因此,音樂比賽一直以來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而且,在我看來,現在很多比賽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並不是我認為比賽該有的樣子,真正的好比賽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所以面對比賽,我們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世界上的好比賽,沒有多少,這就跟鋼琴一樣,真正的大品牌,好品牌也就那麼幾個。

但不可否認,比賽為我們提供了展現才華、施展自我的舞台,毋容置疑,許多很好的比賽確實伴隨並推動了鋼琴的長足發展。現在國際上也有很多從比賽中脫穎而出的一線鋼琴家,比如俄國的丹尼爾·特裏夫諾夫,他就是真正意義上從比賽中走出的鋼琴家。

好的比賽是以發現音樂人才為核心目標的,好的比賽不是以賺錢、博取眼球、吸引注意力為首要目的的。因此,我建議老師們在選擇比賽時,一定要看清比賽的本質。

Q

A

&

12.您覺得,目前中國有如此龐大的琴童群體,他們最缺的是什麼?

我覺得我們現在不缺琴童,缺好老師,希望我們都能以我們國家老一代的音樂家,像周廣仁先生,李其芳教授,但昭義教授這樣的老師們為榜樣,真正紮根教學,放低身段,活到老學到老。鋼琴、音樂是沒有邊際、沒有節點的

更多橄欖原創采訪

(點擊人名查看文章)

舞台藝術家

作曲家

||| (2)

指揮家

| | | | | |

| |

鋼琴家

郎朗(1)| | | | ||

| |

小提琴家

大提琴家

| | |

聲樂藝術家

其他音樂家

||馮滿天| |

學者&樂評人

| | || | |

音樂廳&樂團

↓線上課程輕松學


延伸閱讀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