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為證

2月
21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蘇安映


上觀新聞
編者按:青年人才培養是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本保障。上海文藝院團深化「一團一策」改革,進一步激發院團發展動力活力,通過項目制、長三角聯動集訓等舉措,為青年人展現自我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台,使他們積累大型舞台演出經驗,並通過創作、排練、演出等一系列規範化學習和鑽研,找准自身定位,成為不可或缺的藝術人才。在排練和演出中,上海青年文藝工作者以歸零心態尋找初心,發現自身短板與差距,進一步沉下心來提升業務水平,以期推出更多反映新時代的精品力作,助力建設亞洲演藝中心,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今起刊發兩篇報導,展示上海在青年藝術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和成果。

6月6日,上海歌舞團舉行一年一度的藝銜制考核
文藝院團的發展,作品是關鍵,人才是核心。上海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實施以來,結合各院團自身特點,不斷完善培養機制,在全國率先探索並實行藝銜制、項目制、學員制……為青年藝術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激發他們的藝術創造力,讓他們在最好的年華脫穎而出。
藝銜制:誰有實力給誰舞台
上個月,上海歌舞團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剛剛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文華大獎」,來不及慶祝,演員們再次進入備戰狀態,迎接幾天後舉行的「藝銜制」考核。從2008年起,上海歌舞團率先在國內實施舞蹈演員藝銜制。通過競爭,演員可以獲得「領舞」「獨舞」「首席」「榮典·首席」等藝銜檔次。作為上海歌舞團的「榮典·首席」,朱潔靜對待一年一度的考核仍然不敢掉以輕心。「這是我經歷的第11年考核,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還要考?我說,一日首席不代表一輩子首席,舞蹈面前沒有人有特權,只要還在舞台上,就要逼自己練功,就要接受所有專家老師的考評。」

上海歌舞團《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員們在舞台上塑造了不少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今年22歲的何俊波剛進歌舞團兩年,去年因受傷錯過了藝銜考核,今年第一次參加就躋身「獨舞演員(A檔)」,團里的同事都羨慕他「連跳四級」。考核分為基訓課考核和劇目考核,都有嚴格標準。前者是對舞蹈技巧的一次審核,後者是對綜合表現力的檢閱。在劇目考核中,何俊波跳了他的編導處女作《看不見的牆》,這部只有6分鐘的小作品,在去年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現代舞評獎中打敗許多資深編導的作品,一舉奪魁。

22歲的何俊波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成功塑造了「小裁縫」一角
除了一年一度的藝銜考核,在歌舞團日常的劇目排演中,競爭也十分激烈。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何俊波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裁縫」一角,但這個角色並不是一開始就定下他來演的。何俊波說:「舞劇里的每一個角色,一開始都是兩三個演員同時準備,最終誰呈現得最好就用誰。」無疑,這種公開競爭的方式,極大地刺激了演員的進取心;優中選優,又讓舞台上每個角色都有最優秀的呈現。
剛進團不久就獲得一系列機會,何俊波並不是個例。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說:「藝銜制不是論資排輩,而是要發掘真正有才華有實力的人才。文藝院團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讓年輕人相信,只要他們有想法肯努力,舞台就屬於他們。」
學院制:打造國際實踐平台
本月初,上海樂隊學院2017級畢業生迎來了他們的畢業典禮,畢業生共10人,目前已有9人考入全國各地的交響樂團。這是國內首個基於職業交響樂團平台建立的樂隊學院,由上海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三方共同籌建,填補了國內專業樂隊演奏人才教育上的空缺。要成為職業樂團的演奏家,光有從音樂學院學來的獨奏技巧還遠遠不夠。他們需要真正的實踐,需要懂得如何聆聽、如何回應,如何與樂團大家庭融為一體。而上海樂隊學院,將專業音樂院校和職業樂團連接在一起,為有志於成為樂團演奏員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國際化的職業平台。

7月1日,上海樂隊學院畢業典禮,歷屆畢業生代表登台演奏
上海交響樂團中提琴演奏員巴桐是樂隊學院的首屆學生。2013年,她和同在樂團工作的先生一起利用新婚假期備考樂隊學院,考上後還特意在樂團隔壁租了房,節省每日通勤時間用來練琴,被同事們戲稱為「住團藝術家」。巴桐說:「剛剛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進入樂團後,發現自己在工作中碰到了很多問題。而樂隊學院成為一個很好的過渡平台。在這裡的學習和實踐,可以與樂團工作無縫對接。」
在樂隊學院的兩年,巴桐不僅接受了來自世界各地一流樂團首席演奏家一對一的輔導,還通過選拔先後赴紐約愛樂樂團、雪梨交響樂團、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新加坡交響樂團等海外樂團參加排練和演出。這些寶貴的實踐機會,讓她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經驗,得到迅速的成長。如今,巴桐已晉升為上海交響樂團中提琴聲部副首席。

上海樂隊學院首屆畢業生巴桐,如今已成為上海交響樂團中提琴聲部副首席
五年來,上海樂隊學院共招收了75名學生,目前進入職業樂團就職的人數達到52人,其中有19名畢業生進入上海交響樂團就職,其餘分布於全國各地的樂團,甚至還有畢業生進入美國、澳大利亞的樂團工作,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占據了首席、副首席等樂團重要崗位。
「上海樂隊學院的意義,遠超過它5年來共培養了多少名學生。」上海樂隊學院創始人、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說,「它的影響是巨大且源源不斷的——未來樂隊青年演奏人才怎麼培養?它幫助中國交響樂事業確立了一套標準體系。」
項目制:一人一策量身定製
藝術人才的培養有其獨特的規律。上海文藝院團實行「一團一策」,具體到人才的培養,常常需要「一人一策」。因為藝術家最講究藝術個性,每個人的氣質、喜好、風格千差萬別,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可以被完全複製。「沒有個性和風格,就像沒有靈魂的匠人。」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在民族樂團,優秀青年演奏家都有各自長期的「個性化培養方案」。
年輕人要成名成家,要有讓人記得住的作品。好的作品也要遇到合適的演奏家,才能得到最好的詮釋。在上海民族樂團的「個性化培養方案」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促成優秀作曲家為演奏家創作符合他們藝術氣質的作品。在今年6月的《脫穎而出》音樂會上,一批讓人眼前一亮的新作與觀眾見面,其中不少是為青年藝術家量身定製的。樂團女高音歌唱家王靜首演了德國作曲家老鑼創作的一曲《木蘭辭》,青年作曲家陳欣若為嗩吶演奏家閆晉龍創作了一曲《謫仙》,青年笛簫演奏家陳昀穎在音樂會上首演了著名笛簫演奏家張維良的作品《華亭夜影》……這些充滿個性的作品和表演背後,是樂團對不同人才的差異化和精準化定位。從去年起,上海民族樂團還開創性地啟動了「優秀藝術家代表作工程」長期計劃,將培養人才和推動原創有機結合,釋放更大的藝術能量。

在6月舉行的上海民族樂團《脫穎而出》音樂會上,2017年入團的青年笛簫演奏家陳昀穎首演協奏曲《華亭夜影》
為優秀藝術家策劃專場音樂會,是「個性化培養方案」中的重要內容。這樣的專場音樂會,通常是採取「項目制」的方式,由藝術家自薦,提出項目方案。比如,琵琶演奏家俞冰一直致力於探索民樂的跨界演繹。去年初,他的音樂劇場《霸王》演到了美國紐約,這場演出融合了音樂、舞蹈、書法等不同藝術形式,講述了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明年,俞冰計劃推出《愛2020》專場音樂會。他希望能用一場大膽的跨界音樂會,讓觀眾感受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當代活力。
羅小慈說:「對於相對成熟的演奏家,我們希望他們可以通過一場音樂會,在理念、技術、表演形式上有所突破。藝術家的成長,內因非常重要,只有激發藝術家的好奇心,讓他們不斷提出奇思妙想,才能吸引更多的當代觀眾,推動民族音樂的創新和發展。」

延伸閱讀

獨家報導,米飯這麼做太好吃就算連著吃一周也不會煩

新房裝修這10條避80%的坑一條都不能錯

最主要是方便啞口無言

至今無人找到!死後留下巨額寶藏

殊不知清熱解毒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