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真的是「七日不汗」的寒疾要了他的命麼?

4月
07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蘇萱秋


牛頌民族史話
納蘭性德突然離世,對於他的死因,當年權威的發布者是徐乾學。他在《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志銘》和《神道碑文》中,特意地反覆地強調了這一點。他說:「太傅公失其愛子,至今每退朝,望子舎必哭,哭已民,皇皇焉如冀其復者,亦豈尋常父子之情也。至尊每為太尊勸節哀,太傅蓋悲不自勝。」余間過相慰,則執余手而泣曰:「惟君知我子,惠邀君言,以掩諸幽,使我子雖死猶生也。」
徐乾學的悼文
太傅公即指明珠,拉著徐乾學的手流著淚讓他為納蘭性德的哀悼作主旨文字發布;他此時說:「余奚忍以不文為辭」。比起納蘭性德摯友們的悼文,徐乾學的文字頗為官方,至少是代表了當時權勢最大的朝臣發言的。
明珠讓他說明珠讓他寫,他怎忍心不說不寫呢。當時明珠的權勢有多大呢?明府所在的玉簪胡同,每到過年就排滿了送禮的人,京城各個衙門的長官和外省的總督巡撫,都派人給明珠送禮,隊排得很長,擠得胡同水泄不通,很多外省官員排隊排大半個月都輪不上靠近明府大門。

明府的家奴、鄰居都成了收禮的中間人,附近的旅店都成送禮接待站,收起了大買賣。那麼明珠拉著徐乾學的手、還流著淚讓他寫文章,這個份量該有多重啊。
徐乾學的確是為明珠代言,傳達了明珠不好說的一些意思。主要是:
第一,納蘭性德的死因,「孰意其七日不汗死也」。韓菼依據這個口徑,在神道碑銘中也只簡略地寫道:「而不幸遽病,病七日遂不起」。徐乾學的悼文在六年後的輯刻中又增加了一句話:「其葬蓋未有日也」。曲筆所用,深埋幾多故事。
第二,把康熙皇帝對納蘭侍衛的關心和肯定寫清楚寫充分,特別是要點出皇帝很快要重用納蘭性德。這些內容在徐文寫得是很到位的。對納蘭性德的死,皇上「為之震悼,中使賜莫,恤典有加焉」。
第三,寫納蘭性德十分孝敬父母,他的家庭很和睦;第四,寫明葉赫那拉氏的始祖,家族與皇帝的姻緣關係,這些占了很大篇幅。徐文中提到明珠太傅多次。提到自己受明珠太傅之命作此文共3次。足見這篇悼文及後來的神道碑銘文中,有不少是明珠的口授或提供的資料。
「寒疾說」,史料見徐乾學所撰之神道碑文:「忽以去年五月晦,得寒疾卒」。而在一年前的墓志銘中只寫了「七日不汗而死」。
這兩個權威發布有明顯問題,就是當時的「七日不汗」是不是一年說的「寒疾」?這裡面有很大的疑問。從納蘭詞的自述中可以看到:「曾記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

摯友的悼文
寒疾不是傷寒,否則不可能年年三月得此病,19歲時還因忽得寒疾誤了進士考核。中醫認為寒疾指因感受寒邪所致疾病,症狀為畏寒、發熱、頭痛、身痛、嘔吐、脘腹疼痛,面色發白等。每次寒疾發作,都會困擾。
納蘭性德很長時間,恢復的周期也越來越長,導致他一年四季都在病患中。從寒疾的病理看,這種疾病是由寒氣侵襲體表而致脈寒,脈寒會導致經絡、血脈收引,使肢體屈伸不力、感到渾身疼痛。
寒疾通常不致死,何況明珠家享有宮廷御醫治療條件,納蘭性德患病後皇上又派御醫、又賜藥方,更不致死了。因此「寒疾說」、「七日不汗」的描述等,都不能令人信服。加上徐乾學所用曲筆,更令人對此生疑問。
在諸多悼文中,梁佩蘭的《祭文》中提到聽納蘭性德死訊「始猶狐疑」。而他對納蘭性德的評價十分中肯,對他的死因分析也出於對摯友的了解,而沒有照抄權威發布。
梁佩蘭的祭文先是記載了淥水亭的詠夜合花詩會,說納蘭性德主持詩會,「四方名士,鱗集一時。塤箎迭唱,公為總持。良宵晧月,更賦夜合。或陳素紙,或倚木榻。陶觴抒詠,其樂洋洋」。
聽到噩耗竟顛倒在床上,當他接受了這個事實,又覺天不可問。他認為納蘭公子為何棄世而去?梁佩蘭是清初倍受名仕推崇的詩人,他認為納蘭性德的死因是「春人秋思」、情傷玉殞。

納蘭性德初病時,包括親友在內都認為只是和以前一樣,是又一次普通的寒疾。誰也沒有料到一代詞人就這樣匆忙的離去。許多生前好友都紛紛撰寫悼詞悼文悼詩,對這位滿洲公子的品格極盡讚美之辭。
其中評價最為真摯肯切的,還要屬梁佩蘭。他在祭文中評價納蘭性德的一生品德:天心不可問,清淚泣黃昏,只可嘆:天葬詞人!而把納蘭性德之死比作「謫仙歸去」的是他的友人俞兆曾。在輓詩輓詞中,若公子在天有靈加以判評,一定更喜歡俞兆曾的一闋《洞仙歌》。

延伸閱讀

有貓咪的陪伴是件多幸福的事兒

產生了劍靈的四把神劍一把跟了索隆百讀不厭

超大一卷可以直接拿手上吃

號外,已發現百餘種

學書法造就好品格!聽孩子們談書法學習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