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巴「變幻」世相風流

4月
16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朱彤香


燕趙都市報
在滄州滄縣李天木鄉自來屯村張成華家的院子裡,擺放著一座高1.8米、重達一噸半的紀曉嵐水泥雕像。每天,都有不少周邊的村民前來觀賞合影。
張成華今年54歲,自小酷愛泥塑,一塊塊其貌不揚的黃泥經他之手,轉眼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也是因為張成華的泥塑做得活靈活現,鄉親們都親切地叫他「農民泥人張」。
▲張成華的泥塑做得活靈活現,鄉親們都親切地叫他「農民泥人張」。
心靈手巧, 「幹什麼像什麼」
張成華出生在滄縣一戶普通農家,家裡兄弟姊妹八個,小時家裡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張成華上到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十六七歲時就開始在生產隊上幹活。
因為從小愛「搗鼓」,張成華看著別人做活兒,就偷藝一般學會了木工、瓦工,而且還憑著自己的好手藝,開始跟著建築隊四處幹活。後來,他還帶出了一支小建築隊。不論多忙多累,張成華有空就拿出塊膠泥捏上一捏,有時捏頭黃牛,有時捏只小狗。
十年前的一天,張成華給村裡的小學校修窗戶,無意間發現了一本小學美術教材,講的是人物素描。書里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他把人物的五官比例記在心裡,到家就開始自學人物素描,並「請」了第一位「模特」——自己的父親。沒想到,那張素描畫完成後,鄉親們都說太像了。張成華深受鼓舞,而且突然有了一個靈感:能不能藉助自己的泥塑愛好,讓素描人物畫像「立體」起來呢?於是,他又嘗試著用膠泥給自己的父親塑了一尊泥塑。為了讓泥塑保存的時間更長些,張成華還給泥塑塗了一層丙烯。
「我父親看到自己的塑像後特別激動,他把泥塑放在炕前的擺台上,每天都要端詳很多遍。」張成華自豪地說。
▲張成華的泥塑作品。
泥塑作品屢受專家好評
說起泥塑,天津「泥人張」可謂久負盛名。張成華沒事就往天津跑,在天津古玩市場,他看到泥塑大師朱增利現場為觀眾創作頭像作品,一看就是一天。有一次,朱增利老師主動問他為什麼每次都來。張成華不好意思地笑了,從懷裡掏出給父親做的泥塑的照片,告訴朱老師自己也很喜歡泥塑創作。沒想到,朱老師對張成華的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還認為他非常有天分。「那天,我本想請朱老師吃頓飯,結果卻成了朱老師請我吃飯。」張成華激動地說。
一直以來,張成華都有一個苦惱,那就是他做的泥塑都是實心的,分量太重。如何能讓泥塑作品變成空心的呢?趁著那次和朱增利老師結識的難得機會,他向朱老師請教了起來。「你先用鐵絲切割一部分下來,把裡面掏空後再按上不就行了嗎?」朱老師一語驚醒夢中人,張成華恍然大悟。臨別時,朱增利還送給他一套自製的人物頭像模具,張成華一直珍藏至今。
2012年,張成華攜作品《偉人像》應邀參加「滄州市回族古今文化藝術展」,並榮獲一等獎。在展廳里,看到張成華帶去的泥塑作品,滄州市文聯原主席、著名詩人、美術評論家馮天崢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親自為張成華留書勵志。
張成華從未學過專業的泥塑知識,卻憑藉一雙巧手獲得了專家的認可和好評。2016年,張成華被評為「河北省民間藝術家」,2017年被評為「滄州市民間藝術家」。
▲張成華的泥塑作品。
用泥塑展現農村生活變遷
身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張成華把創作題材聚焦在農村生活上。
「現在的年輕人,幾乎已經不知道種地是怎麼一回事了。我想通過泥塑展現農村生活的變遷。」張成華說。
扶著鋤頭休息的農民,出門撿柴的老漢,端著簸箕餵雞的婦女,坐在炕頭上穿針引線的老太太……一件件形象生動的泥塑作品,將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呈現在世人面前。
說起這些農村題材的泥塑作品,張成華說,他覺得最好的就是《田間歸來》:前方老牛開路,小車上丈夫揮著鞭子趕車,裹著頭巾、穿著棉襖的妻子坐在車上,惟妙惟肖地展現了夫妻二人農耕後回家的場景。
張成華的妻子代秀蘭笑著說,她平時很喜歡唱歌,也經常通過直播與粉絲互動。前不久,她把丈夫做的泥塑「曬」到網上,沒想到很多網友都說特別喜歡,不僅她自己「漲了粉兒」,還賣出去好幾件泥塑作品。「我曾提議給泥塑塗上顏料,但網友們都說,就是想要這種質樸的風格。」張成華說。
玩泥人玩出了名堂,有人就慕名找到張成華塑像。這兩年,張成華已經為多個「美麗鄉村」和學校創作了大型泥塑作品。「只要給我一張照片,我就能把泥塑按照要求的尺寸做出來。」張成華自信地說。
泥塑作品那麼精美,張成華所用的工具看上去卻很簡陋。一個普通的小勺、一根不用的筷子、斷了半截的梳子,甚至丟棄的冰棍棒……很多在常人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物件,都成了他在創作時使用的工具。
「經常有人笑話我,連套像樣的工具都沒有。我就告訴他們:什麼都不如我自己做的好使。」張成華說,他還把家裡一台舊縫紉機改造成了工作檯,一團摻了棉絮的膠泥,經過他捏、擠、削、剔,就成了一個活靈活現的泥人。
▲張成華20多天塑出紀曉嵐像。
20多天創作一尊紀曉嵐像
經過這幾年的不斷學習和摸索,張成華的泥塑技藝有了不小的進步。今年10月份,他去滄州植物園遊玩時,被公園裡的紀曉嵐雕塑吸引了,回到家就開始琢磨,也想自己親手做一尊。
「紀曉嵐有三個特點:大腦門、尖下頜、大菸袋。」張成華說,可是史料中紀曉嵐的畫像並不多,可供他參考的素材有限,他為此專門向紀曉嵐紀念館工作人員請教。考慮到作品要長久保存,此次他特意用水泥進行創作。
「創作人像,眼神兒最關鍵。」張成華說,在創作紀曉嵐塑像過程中,他專門請村裡的鄉親們來挑毛病。老支書張憲榮就是「糾錯員」之一:「紀曉嵐是文人,你要把他文人的氣質帶出來。」「不像,眼神兒還差那麼一點兒。」「你這個地方再動動。」張憲榮認真地提建議,張成華就不斷地揣摩和調整。經過20多天的創作,一座1.8米高、一噸半重的紀曉嵐水泥塑像大功告成。
張成華說,他現在有個想法——把這尊紀曉嵐塑像捐給學校、博物館等有教育意義的地方,讓更多的人了解泥塑這種民間藝術,並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燕趙都市報 記者 代晴 文/圖)

延伸閱讀

C哥帶你去小米發布會現場看小米8

文摘,擁有八座機場

劉備會背叛孫權嗎?看劉備的底線就知道了

美食美女美景一個都不能少

麥隆雲南「小圓」咖啡圓夢金秋有圖為證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