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古代的飯桌文化嗎?

7月
28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何風美


看鑒
看鑒君曾聽到過許多小夥伴吐槽,在大城市吃慣自助餐了,回到老家,總是一桌子人圍坐一起吃飯,一盤菜你也夾我也夾,總覺得不夠衛生。為什麼就不能學學西方,實行分餐制呢?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啥中西餐桌文化差別那麼大呢?中國人難道就沒有衛生觀念嗎?
其實分餐制並不是西方特有的,中國古代也有過分餐。

先秦兩漢一直都是分餐制
中國早期一直實行分餐制。分餐制也不是因為古人更講衛生,古人吃飯都用手抓,你就別指望他們多乾淨了。
分餐的真正原因是食物不夠吃。原始社會靠打獵和採集野果獲取食物,總量不夠,又得平均,所以只能把肉和穀物按人頭分開,於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各吃各的分餐制。
到了信史時代,分餐制有了新的內涵:等級制度。
西周處處都講究禮制,禮代表著等級。比如就餐,必須分開吃。不同等級的人吃飯的傢伙兒事都不一樣:天子吃飯用九鼎八簋(guǐ,盛食物的容器),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用的餐具都不一樣,吃飯肯定是妥妥的分開。
秦漢帝國的等級制度更加森嚴。吃飯不僅分餐,還分桌。鴻門宴上就體現的很明顯,主人項羽是一桌,陪客的范增是一桌,主客劉邦一桌,次要客人張良又是一桌。不同位次,體現的是用餐者的不同身份。要不是分餐製作妖,大家坐一桌吃飯,估計不用項莊舞劍,項羽一筷子就把劉邦戳死了。

魏晉胡人帶來新模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帶來了新的就餐風氣。
這個時期物質不那麼匱乏了,不需要再進行原始的絕對平均主義,人們得以把注意力從單純的果腹上轉移開,轉而關注就餐過程中的氛圍和享受。
這個風氣首先從胡族開始興起。嘉峪關一處魏晉時代的墓室磚畫上,就發現了兩人合坐一桌相對而食的圖像。
合餐制對於促進就餐者交流,烘托和諧氛圍,無疑是非常明顯的。所以胡人剛一引入,急於打破等級制度森嚴壁壘的漢人,就秒懂了合餐的精髓,不由自主地接受了這種模式。
合餐在唐宋成為主流
唐朝前期還多多少少堅持了等級制的分餐制,但隨著唐朝不斷開疆拓土、萬方來朝,胡人越來越多地深入唐朝社會。唐朝人和胡人交流,十分喜愛他們相對自由鬆散、活潑有趣的合餐方式,因此同桌而食、共盤而餐,越來越成為官民士庶的共同愛好。
餐桌交流的深入,確實也更加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李白斗酒詩百篇,不光是靠酒興激發,也靠大家觥籌交錯,彼此之間熱鬧地唱合而逗引出來的。相比於東晉流觴曲水式的優雅與含蓄,唐朝詩風文風之所以如此豪放,奔放熱烈的餐飲文化確實貢獻良多。
到了宋朝,合餐制基本上取代了分餐制。飲食器具上完全演化為大盤大杯大碗,方便大家共食。坐具也全部變為高桌高凳,便於人們久坐。就連就餐文化,也演化出專門的一套禮儀。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朝時酒席上通常有一個叫做「白席」的角色,他的主要職能是,根據酒席主人的一舉一動,高聲唱引,引導大家配合主人一同吃、飲或是行令。
進餐模式至此完成了進化,合餐制從此稱霸中國餐飲界。雖然也有不少人認為合餐未免不衛生,但其中蘊含的交際功能,已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一個不可替代的部分。

現代社會雖然提倡分餐,但在一些重要的交際場合,仍以合餐為主,我們的國宴,現在也還是圓桌餐。畢竟合桌而食,吃的不光是飯,更多的是其中濃濃的人情味。

延伸閱讀

揭開木乃伊的神秘面紗先讀為快

重慶開州最南的鎮擁有竹海景區導讀

美好生活」徒步隨手拍花鄉活動

從廣州到珀斯人人都坐得起國際商務艙

七步溝景區聯手打造冀南首家無人售票景區郵政銀行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