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衛輝與汲縣名稱之間的歷史變革百讀不厭

3月
15
2020


分類:歷史
作者:施凡美


波濤觀瀾
關於衛輝市的建置沿革,因其歷經朝代眾多,加之名稱繁複、隸屬變化、治所遷徙等,往往讓人難以理清頭緒,哪怕是有一定歷史常識的人,也是不敢「為外人道也」。
一、衛輝建置名稱演變四階段
1.兩個源頭。
衛輝的來歷,首先需要分清衛輝的兩個源頭:一個在今孫杏村鎮汲城村,一個在今天的衛輝市區。
先說汲城。春秋時期,從現在的孫杏村鎮曲里村流出一泉匯成小溪,居民在現在的孫杏村鎮汲城村一帶汲水生活、灌溉,因此水名逐漸形成為「汲水」。到戰國時,史書均稱這裡為汲邑。隨著汲邑人口繁衍、規模不斷擴大,西漢高祖二年又將這裡設為縣治——汲縣,這是衛輝作為縣治的開端。以後,漢高祖還在這裡分封了一個汲紹侯,國名就叫汲,這個侯國存在約60年。東漢時,有汲縣縣令崔瑗修築城牆加固。西晉,在汲縣又設了高一級統治機構——汲郡。直到南北朝時期,北周廢掉汲郡、汲縣,這裡的輝煌宣告結束,汲城作為縣級以上建制前後綿延達700多年。
再說現在的衛輝城。早在殷商時期,衛輝城所在地方已經是一個頗具規模的小城鎮,叫牧邑。周武王伐紂,在此築城陳兵,所以以後就叫「陳城」了。到南北朝時期的東魏,為安置從西魏投奔過來的七郡十九縣民眾,在這裡僑設義州。北齊又改義州為伍城郡,北周廢掉伍城郡以及設在汲城的汲郡、汲縣,在陳城設立伍城縣。從此,衛輝歷史上兩個源頭交匯、固定在一起了。
另外,衛輝還有一個文明較早的地方:倪灣村。西周初年,這裡曾是鄘國國都,只是存在時間較短,以後這裡也沒有縣級以上行政建制,也就不再多做介紹。
2.「汲縣」復出。
隋朝,伍城縣改為汲縣,汲縣一名重出江湖。唐朝初年在汲縣又設立了一個更高級別的治所叫義州,不久廢掉。唐貞觀年間將設在衛縣(今濬縣衛賢)的衛州移設汲縣。以後,作為衛州、汲縣治所,經五代、北宋,一直延續至金。
3.「衛輝」興起。
元朝,在汲縣設立衛輝路總管府。「衛輝」二字分別取衛州、輝州(今輝縣市)的頭一個字而來,從此「衛輝」一名興起。以後明、清兩代又都在汲縣設立衛輝府,「衛輝」一名更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4.復歸「衛輝」。
進入民國,設在汲縣的衛輝府廢除,改稱河北道,不久廢道,汲縣直屬省管。1948年汲縣縣城解放,城區設衛輝市,郊外為汲縣,此時的汲縣與衛輝市並存,1949年合併為汲縣。1988年,汲縣撤縣建市改為現名——衛輝市。
二、兩個相關地名辨析
1.衛國。
衛國是西周、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武王滅紂後,為便於統治,將原來殷都朝歌領地一分為三,即衛、邶、鄘三國,不久三國合併為衛國。衛國都城在今天的濬縣衛賢村,邶國都城在今天的湯陰縣邶城村,鄘國都城在今天的衛輝市倪灣村,《詩經》中有此三國國風。衛輝是鄘國所在地,所以人們至今稱衛輝為古鄘國,稱新鄉為鄘南。從西周到唐朝初年,濬縣的衛賢無論是作為諸侯國國都,還是州、郡治所,「衛」一直是其專用名稱,甚至是唐朝以後,州治遷走只留下縣治,依然叫衛縣。因此,如果把《論語》中的「子適衛」理解成孔子到達的「衛」就是衛輝,或者直接把衛國當成今天的衛輝就不對了。
最早把「衛」字移到衛輝應該是在唐朝。太宗貞觀年間,設在衛縣(今濬縣衛賢)的衛州遷治汲縣,以後的五代、宋、金時期,衛州大部分時間州治汲縣。元代衛輝路,明、清衛輝府,治所均在汲縣,更是將「衛」字發揚光大成「衛輝」了。因此說衛輝市的「衛」字應該來源於衛國。
2.魏國。
「魏」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國名,只是它與「衛」同音,又與衛輝緊密相關,所以容易弄混。
魏國先祖畢公高是周文王庶子,封於畢,其後代又封於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是為魏國之始。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魏文侯占據包括衛輝在內的廣大中原地區,加之重視人才,較早實施變法,國力強盛,在戰國初期一家獨大,率先稱雄。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開封),因此魏國也稱為梁國,魏惠王也叫梁惠王。惠王以後,國勢衰微,前225年被秦所滅。衛輝當時為魏國屬地,至今在衛輝還存有魏長城、霖落山魏安釐王離宮遺蹟,特別是在汲城還有魏安釐王(一說魏襄王)墓,因出土《汲冢書》聞名於世,魏國可謂與衛輝淵源頗深。
衛輝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幾經變遷,歷史遺留痕跡猶在,願這座文化之城欣欣向榮的發展。

延伸閱讀

早起會有3「變化」別給「肝癌」留機會

誰取了皇帝的項上之首

只為那碗「豆腐腦」而來啞口無言

至今離百年老字號還差九年

導航全球癌症細胞治療研發情況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