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追求人生的三種逍遙

5月
29
2020


分類:人文
作者:朱雁容


國學生活官方號
一些人,在遇到痛苦與挫折時,想到用莊子的文章來撫平傷口,用道家思想擺脫世俗的羈絆,獲得心靈的寧靜。
還有一些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自由,認識到追求自由是自我實現、發揮創造潛能的根本條件。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追求「逍遙」與「自由」,已不是人與物質的關係,而是人與自我精神的關係。這種超脫不關乎物質存在,而關乎自我精神本身,並要通過人來表現出來。
道藏三卷里,老子微言大義,列子樸實有趣,莊子逍遙洒脫。讀過東周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莊子》的書,人們大多能記起的是他寫的第一篇——《逍遙遊》。那麼,莊子認為的逍遙可以分為哪幾種呢?
一、第一種逍遙——安於當下

莊子在《逍遙遊》中寫道「蜩與學鳩笑之曰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斥鴳笑之曰 :『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蜩、學鳩、斥鴳都知道自己的局限所在,並且安於自己的命運,各適己性,就體型大小和飛翔能力而言,它們自知比不上「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鯤鵬,但在安命適性之上,與鯤鵬無異,各自逍遙。
它們不能理解鯤鵬的逍遙,即不能理解他者的逍遙。而且蜩、學鳩、斥鴳的逍遙是一種安於當下的逍遙,它們並不去尋求某種突破,某種內在的突破。它們認識到了自己的局限,並且以局限為逍遙。
二、第二種逍遙——尋求自由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鯤與鵬是同一種生物的兩種形態。這種生物代表著中國人的變通精神。為了適應天空,化身為鵬;為了適應海洋,化身為鯤。
鯤鵬不斷變化,是它的內在原因所驅動的。外在的客觀世界不斷變化,如何在這種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尋得逍遙,只能不斷的去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並由自我隨著世界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鯤鵬較之於蜩、學鳩、斥鴳不同的地方。
面對同樣的外部客觀世界,蜩、學鳩、斥鴳安於當下,以自身的局限為逍遙,不尋求突破,並且嘲笑不斷變化的鯤鵬。鯤鵬則並不安於自己的局限,而尋求變化以在世界中獲得逍遙,這就是兩者之間不同的態度,且兩者之間並不能相互理解。
三、第三種逍遙——物我合一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此時莊周與胡蝶物我兩忘,非物非我,無物無我,不依賴於自我也不依賴於世界,此時的逍遙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物與我的界限已經被打破,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甚至擺脫了時空限制,讓時間變得永恆,空間變得無邊廣闊。
此時的逍遙,是追求到絕對自由的逍遙,完全摒棄了憑藉與依靠,在無限的時空中自由地暢行。
逍遙作為傳統中國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對於世界和宇宙的一種樸素的認知,是中國人希冀獲得生命自由的最原初的美好嚮往。對於逍遙境界的追求,也構成了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生的不斷精進修行。
人生最可貴之處在於追求精神的自由,不被功名利祿捆縛。
當我們失意之時,或許可以用莊子的思想來治療心靈的創造
當我們遇到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時,或許可以用莊子的思想來找到某種平衡
作者簡介:李老師,筆名彌生,畢業於四川大學,碩士,目前在大學任教,時間自由。常年研究哲學、國學、道家文化,以及健康、養生課題。

延伸閱讀

48V磷酸鐵鋰電池組低溫性能怎麼樣?

勢是什麼?道德經第十一章隨想趣味無窮

這些科學家獲得「改革先鋒」稱號!

二戰期間英皇家海軍對法維希政府海軍痛下殺手

獨家報導,女兒嫁了乾隆的兒子

熱門文章







友善連結


AAhot © All Rights Reserved.